曾经备受公众关注的泰国红牛与中国红牛商战,近期随着一份黑龙江高级人民法院有关侵权赔偿的一审判决书在网上流出,再度引发关注。该判决书显示,黑龙江高级人民法院在其受理的天丝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丝公司”或“泰国天丝”)诉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红牛”)、北京红牛饮料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红牛”)及其黑龙江分公司侵害商标专用权纠纷一案中,一审判决“中国红牛”立即停止生产侵犯“红牛”系列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北京红牛”及其分公司立即停止销售侵犯“红牛”系列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同时判决二被告连带赔偿原告“天丝公司”经济损失1亿元。随即,“中国红牛或将被禁止销售”等相关词条登上网络热搜,将已沉寂数年的“红牛战争”重新带回公众视野。以此为契机,本文将对“天丝公司”与“中国红牛”之间持续已久的“法律战争”之来龙去脉做一梳理,对其相关核心法律问题做一分析,并对这场声势浩大的“红牛战争”为我们所带来的启示做一总结,同时回答:本案与“王老吉”“加多宝”“红罐凉茶案”有何不同?为什么最高法院在两起相似案件中,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红牛是否可以向泰国红牛就其为推广“红牛品牌”知名度所支付的广告费用请求补偿?企业家可以从案件中得到哪些启示?等读者可能感兴趣的问题。
上篇回顾
“红牛战争”始末、分析与对我们的启示(上)着重描述了红牛战争的商业背景和判决简介,下篇将着重分析红牛战争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及给我们的启示。
“红牛”战争中的法律问题
在中国红牛与泰国天丝这场持续已达7年之久的法律战中,所涉及的案件事实无疑是比较复杂的,但其中的法律问题其实意外清晰。具体而言,本案所牵涉的核心法律问题主要有二:其一,诉争“红牛系列商标”的所有权人究竟为谁。其二,如果涉诉之“红牛系列商标”所有权人是泰国天丝,中国红牛是否可因在获准使用涉诉商标期间,对涉诉商标知名度与美誉度所做出的“贡献”而向商标所有权人要求补偿。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因所有涉诉“红牛系列商标”均为注册商标,那么查明注册商标登记册中所登记的所有权人,成为分析这一法律问题的起点。经查,诉争相关的之“红牛系列商标”在商标管理机关的注册登记簿中的所有权人均为泰国天丝,因此,从法律逻辑上来讲,除非中国红牛能够证明其已取得上述商标之所有权(但尚未办理变更登记),否则应当依据注册商标登记簿中所显示的情况,认定天丝公司为诉争之“红牛系列商标”的所有权人。
从中国红牛所提供之诉状来看,中国红牛显然也认可这一逻辑,因此中国红牛主张,其已通过“95年协议”和“98年协议”之规定,从天丝公司受让取得了诉争商标的所有权。具体来说,中国红牛主张,在上述两协议中均明确约定,“红牛饮料公司的产品的商标是红牛饮料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天丝医药公司提供红牛饮料公司的产品配方、工艺技术、商标和后续改进技术”。此处既然约定了诉争之“红牛系列商标”是中国红牛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则说明缔约各方已经达成了将“红牛系列商标”的所有权转移至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国红牛)名下的合意,否则便不能解释为何“红牛系列商标”会成为中国红牛资产的一部分。此外,上述两协议均提及天丝公司应当向中国红牛提供商标,这一条款应当被理解为天丝公司同意向中国红牛转让其相关商标的所有权。
然而,我们应当注意到,正如最高法院所指出的那样,“95年协议”和“98年协议”并不能证明中国红牛从天丝公司处受让取得了“红牛系列商标”所有权。具体来说,上述两协议条款中均未明确列明“红牛系列商标”所涉及的具体的商标注册号等信息,因此不能认为双方达成了转让“红牛系列商标”的合意。此外,条款中约定的由天丝公司“提供”商标并不必然意味着转让或者转移商标的所有权,通过许可方式允许中国红牛使用也是“提供”的形式之一。同时,约定相关商标属于中国红牛资产的条款,也不必然意味着商标所有权的转让,因为中国红牛作为“红牛饮料”的生产、制造方,其通过许可取得“红牛系列商标”使用权后,在许可期间所形成的相关权益亦可成为公司企业财务制度中的“资产”。
此外,从上述条款在合同中所处的位置、上下文关系和订立合同的目的来看,均不能得出天丝公司同意以“红牛系列商标”所有权出资的结论。最重要的是,从合同订立后双方的后续行为来看,合同签订后,中国红牛仍与天丝公司签订了多份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并依约实际支付了许可费用。此外,中国红牛还将其申请注册的第5546456号图形商标、第5617039号“红牛及图”商标、第5926691号“纤牛”等12个商标,转让至天丝公司名下。这些后续行为无一不显示出,在“95年协议”和“98年协议”中,双方并未达成任何有关转移商标所有权的合意。
那么,既然中国红牛不能依据“95年协议”和“98年协议”受让取得“红牛系列商标”所有权,中国红牛有没有可能以其他途径,取得涉诉商标所有权呢?对此,中国红牛认为,其在过去20年间为“红牛系列商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无疑也是诉争之“红牛系列商标”具有巨大经济价值之主要原因。中国红牛进一步主张,中国红牛是“红牛系列商标”所具有的商誉和商业价值的实际缔造者,是诉争之“红牛系列商标”的实际使用者,其为涉案商标商誉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为部分涉案商标进行了设计,为商标注册清除了障碍。因此,依据民法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中国红牛应当因为这种“贡献”而取得诉争之“红牛系列商标”的所有权或至少取得其共同所有权。
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红牛认为其应因对“红牛系列商标”的商誉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所有权或共同所有权这一观点,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毕竟我们应当承认,商标之所以具有价值,其原因便是商标背后所凝结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商誉。而商誉的制造者与商标的所有者之间如果发生错位,那么从商誉制造者的角度看,是一种“贡献”与“奖赏”的不公平,而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则有可能造成混淆。举例来说,如果中国红牛之后不再能使用“红牛系列商标”,而天丝公司则在市场上销售其自己的能量饮料并使用“红牛系列商标”,则可能会出现消费者本来希望购买中国红牛生产的“红牛”饮料,结果却误购了天丝公司生产的“红牛”饮料的情况。这无疑违背了商标制度帮助消费者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本意。
然而,正如最高法院在其判决中所指出的那样,我国法律对商标的取得方式和要件均做出了清晰、明确的规定,因对商标商誉的贡献而取得商标所有权或共同所有权的主张是缺乏法律依据的。具体来说,首先,依据我国法律,除非当事人之间有特别的约定,否则,无论是设计商标还是为商标注册提供帮助,均不构成商标法上取得商标所有权的法定要件。因此,中国红牛以参与设计部分涉案商标和为部分商标注册扫清障碍为由主张商标所有权的诉求于法无据。
其次,从双方之间签订的“许可使用合同”可以看出,诉争之“红牛系列商标”所有权属关系明确,中国红牛使用上述商标是基于天丝公司的授权许可。而在授权许可使用商标关系中,被授权人显然不应因其使用行为而取得其所被授权使用商标的所有权,否则,“商标许可使用”便与“商标转让”无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最后,正如最高法院在其判决中所指出的那样,根据我国商标法规定,被许可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亦即应当维护被许可使用商标的声誉。而本案诉争之“红牛系列商标”原本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商誉,中国红牛在被授权许可使用的范围内使用上述商标时,原本就具有维护上述商标良好商誉的义务。本案中,中国红牛的经营推广活动确实扩大了“红牛系列商标”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良好履行了维护被授权许可使用的商标的商誉的义务,但据此主张享有商标所有权,缺乏法律依据。
此外,最高法院还指出,商标声誉和知名度的提升,归根结底靠的是产品良好的质量。而就本案所涉及的饮料产品而言,良好的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是天丝公司所提供的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且在天丝公司授权中国红牛使用“红牛系列商标”之时,上述商标已经在国外近似商标及产品上形成了良好的商誉,而天丝公司还曾在中国红牛成立之初为其提供广告费用。因此中国红牛实际上并非如其所主张的那样,是“红牛系列商标”背后商誉的唯一贡献者或最大贡献者。
综上,笔者认为,中国红牛并不是诉争之“红牛系列商标”背后商誉的唯一贡献者,并且其主张因对涉案商标商誉提升所做出的贡献而取得商标所有权的主张也于法无依。最高法院最终判决驳回中国红牛请求认定其是诉争之“红牛系列商标”所有权人或共同所有权人的诉讼请求,在合法性和合理性上均不存在明显瑕疵。
然而,正如部分读者所可能注意到的那样,最高法院在本案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似乎和其在“王老吉”与“加多宝”“红罐凉茶案”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存在较大不同。在“红罐凉茶案”中,最高法院认为,结合红罐王老吉凉茶的历史发展过程、双方的合作背景、消费者的认知及公平原则的考量,因广药集团及其前身、加多宝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均对涉案包装装潢权益的形成、发展和商誉建树,各自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将涉案包装装潢权益完全判归一方所有,均会导致显失公平的结果,并可能损及社会公众利益。因此,根据消费者的认知与公平原则的衡量,最高法院最终判定红罐装潢由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公司共同享有。
而在本案中,虽然最高法院认可了中国红牛对“红牛系列商标”所做的贡献,但却驳回了其据此取得商标所有权或共有权的请求。那么,为什么最高法院在两起相似案件中,会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因为上述两案虽然看似相似,但其实在法律关系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具体来说, “红罐凉茶案”中所涉及的是某种罐体装潢(红罐)的相关权益。而对于这种权益,我国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其取得的方式和要件,同时也没有为这种权利建立完善的注册公示制度。这就使得与罐体装潢有关的权利的归属模糊不清,相关各方当事人也难以预见自身行为所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在这种情况下,轻易排除任何一方的权益都会比较明显地违背公平原则,因此最高法院才会做出双方共同享有相关权利的判决。
而在本案中,双方的争议焦点集中于一系列注册商标上。和罐体装潢不同,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商标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要件,并且建立了完善的商标注册与公示制度。在这种条件下,涉案商标的所有权归属是清楚明确的,能够为双方所清楚知晓。同时,我国关于商标制度的法律相对完善,双方对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应当是清楚且可预测的。简言之,中国红牛应当自始即认识到,涉案商标的所有权人为天丝公司,自己使用涉案商标的基础是其与天丝公司之间的许可使用合同。而在商标许可使用关系中,无论其为商标商誉的提升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其也不可能取得商标所有权。中国红牛在应当能清楚的认识到自身行为所可能产生的法律效果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投入资金推广红牛商标及饮料,是其自主的选择。因此,在本案中否认中国红牛对涉案商标的权属请求并不存在显著违反公平原则的情况。
对于本案中的第二个法律问题,也就是中国红牛是否可以向天丝公司就其为推广“红牛品牌”知名度所支付的广告费用请求补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红牛对其被授权使用的“红牛系列商标”在中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广告和推广活动,属于其为获取利润而进行公司经营的一部分。从商业逻辑上看,被许可人在其从事经营活动的范围内宣传、推广其被授权使用的商标,原本就是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部分。而被许可人也往往能够或至少期望其自身能够通过这种宣传和推广活动得利。
在本案中,中国红牛在中国范围使用“红牛系列商标”及生产、销售相关产品,已经取得了可观的利润。据此,应当认为中国红牛已经从其宣传、推广活动中取得了合理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红牛请求天丝公司为其宣传推广费用提供补偿,缺乏事实依据。同时,即使最高法院认可中国红牛的补偿请求,因为中国红牛事实上是从宣传推广活动中受益的,天丝公司所需要提供的也将仅仅是数额非常微小的象征性补偿。从实际情况来看,最高法院采用了同样的推理模式,即认为中国红牛虽为“红牛系列商标”的宣传推广活动支付了广告费用,但其也因使用了“红牛系列商标”以及同时伴随的技术许可获得了足够的回报。在这种情况下,请求天丝公司对广告费用进行补偿,缺乏事实依据。
“红牛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对“红牛战争”事实部分的梳理和对相关法律问题的分析。那么这场旷日持久的“红牛战争”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在笔者看来,“红牛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商标所有权取得存在严格的法定方式,对商标商誉的“贡献”不能成为取得商标所有权的方式
如前所述,和在产品装潢、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权利不同,我国法律为商标所有权的取得规定了严格的法定方式,即商标所有权人仅能因“商标注册”而原始取得或因“受让”而继受取得商标所有权。除上述两种情况外,一般不存在其它能够取得商标所有权的方式。可见,我国立法中对商标所有权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参照了物权法的立法原则,以一种“物权法定”的形式来加以保护的。
这就提醒我们,在对自身所使用的商标进行宣传、推广时,一定要首先确认自己是否依法律所规定的方式取得了商标的所有权。否则就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沦为“为他人作嫁衣裳”。
二、在转让商标或以商标出资的合同中,应明确具体的商标注册号等关键信息,并及时在商标管理机关办理权属变更登记
在本案中,最高法院认定天丝公司与中国红牛在“95年协议”和“98年协议”中均未达成转移商标所有权的合意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上述两份协议中均未列明“红牛系列商标”的商标注册号等具体信息。因此,我们应当意识到,仅仅泛泛的约定转移某商标,或某系列商标,很可能在具体案件中,被法院认为并未真正达成转移商标所有权的合意,从而导致合同目的落空。因此,在签署相关合同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列明商标注册号、类别等关键信息,以确保转移商标所有权的合意能够为法院所认可。
三、商标许可使用合同中的被许可人并不能因其对被许可使用商标的宣传、推广而取得被许可使用商标的所有权或对许可使用人的求偿权
在本案中,中国红牛作为“红牛系列商标”的被许可人,其对“红牛系列商标”在中国的推广、宣传应该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国红牛并未因这种“贡献”而取得商标共有权或向许可人天丝公司的求偿权。这一方面是因为,如前所述,商标所有权存在法定取得方式,当事人无法以法定方式以外的方式取得所有权。另一方面便是因为,最高法院认为,在商标许可使用关系中,被许可人原本就具有维持有关商标良好商誉的义务,并且宣传被许可使用商标原本便是被许可人希望获得回报的正常经营活动。
这就提示我们,在商标许可使用关系中的被许可人在推广、宣传其被许可使用商标的过程中,应当明晰自身定位,和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不要对自身的付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在对被许可使用的商标进行宣传、推广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投入收益比,以理性和经济的态度决定广告宣传的投入,以防止自身经济利益受损。
参考资料:
1. 李永华(中国经济周刊):《50年协议鉴定为真,红牛诉讼大战或迎逆转》
2. 刘晓飞:《“红牛”启示录–商标许可纠纷的利益平衡》
3. 澎湃新闻:《王老吉、加多宝5年“红罐之争”落幕!它赔了它100万》
4. 田雨昕:《“红牛”商标之争|不能根据“贡献论”的大小取得商标所有权》
参考判决:
1.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8)京民初166号判决书
2. 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民终394号判决书